考古事遺-西元5世紀~16世紀(2)

 

(資料蒐自網路)

◆以下簡短的分段分述

  

中世紀飲食文化

泛指歐洲中世紀(從5世紀16世紀)的飲食習慣烹調方法和餐桌禮儀,這套飲食文化跨越近千年,涵蓋嚴寒的北歐和酷熱的地中海,屢經轉變和更替,成為今日歐洲菜系的基礎。隨著歐洲文明的擴張,其影響見諸世界各地。

 

從古時起,麵包已是歐洲的主食麵條麥片亦常見於民間;常用調味料濃酸果汁,伴以白糖蜜糖,令當時的菜式偏向酸甜。一如不少古文明,肉類同樣是富人之食,而以豬肉雞肉最常見,因為有農業價值而較少入饌。當時的歐洲人亦喜好杏仁茶,在四旬節更會用來代替動物奶。

 

雖然外界往往視歐洲為一個文化單元,但它幅員廣闊,而且古時交通不便和保鮮方法不周,各地會因應不同就近的特產而發展出不同的飲品習慣。

 

當時雖然有「進口」食品,但價格高昂,只限於貴族享用。這種以食物區分貴賤的傳統,在古歐洲十分常見。當時只有貴族有資格「浪費」食物,享用不同香料,而未進身貴族的富商卻要受制於禁奢令,不得濫用食物。社會上亦普遍認為食物質素與進食者有一種神聖和自然的聯繫,下層人民應當吃粗糙、廉價食品,而富人要享用精緻菜餚。

  

翻譯運動

 伊斯蘭教從產生起,就十分重視理性,並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阿拉伯半島知識的貧乏和思維的單調,因此很快在阿拉伯半島便掀起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翻譯運動。哲學和科學文化的一系列著作由希臘語、敘利亞語、波斯語、印地語、希伯來語、科普特語、奈伯特語和拉丁語等外來語翻譯成阿拉伯語,形成了世界史上罕見的百年翻譯運動。

 

希臘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開始于7世紀初。這一時期對外來文化的移植工作雖然只是開始,但阿拉伯人已經通過這次嘗試認識到,在阿拉伯世界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吸取的東西。倭馬亞王朝對這種翻譯工作未加組織,致使移植工作在初興時收效不大。阿拉伯帝國進入阿拔斯朝之後,經過哈里發曼蘇爾、拉希德等人尤其是馬蒙的努力,使外來文化的移植運動達到了鼎盛。

 

 

中世紀的醫學

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陷於割據與動亂。在民生困苦無助的情況下,基督教成為撫慰人心、安定社會的主要力量。人們仰望來世和天國,對現世的事物缺乏研究的興趣,以致文明停滯不前,歐洲遂陷入漫長的黑暗時代。

 

當時醫學典籍只有在教會和修道院裏才能得到保存與傳承,於是僧侶成為醫療的執行者,而疾病被視為對罪惡的懲罰。僧侶們相信上帝是唯一的治療者,用祈禱、懺悔等儀式和聖油、草藥來治病,視神蹟為痊癒重要的環節﹔對醫學並不積極研究,只埋首抄讀古籍。

 

在這段期間,醫學在東方則有長足的進步。當時中國正值隋唐宋元的盛世,在診斷、外科、針灸、藥學、種痘術、煉丹術等領域都居於領先的地位。阿拉伯人則保存了希臘羅馬醫學的精華,並汲取中國的醫學知識,將改良後的醫學傳回歐洲。

 

 

十二世紀起,教會出資興辦的大學在歐洲各地陸續成立,僧侶不再執行醫療工作。這些大學的醫學院開始提供有系統的醫學教育,吸引了愛好學術、慕名而來的各方菁英﹔從阿拉伯傳回歐洲的醫學典籍則被譯成拉丁文,當做醫學院裏的教材。

 

中世紀占星

是指西元八至十三世紀間藉著阿拉伯保存的占星文獻而復生的古典占星學。但廣意的來說,中世紀占星應源自西元一世紀的希臘占星學(Hellenistic Astrology),因為自羅馬帝國分裂崩解後,歐洲的基督教會禁止占星,加上十字軍東征,整個歐洲處於戰亂,乃俗稱的黑暗世紀(Dark Age),占星學傳承被迫中斷。但同時阿拉伯國家對於希臘占星卻是非常熱中,因此雖然占星在歐洲傳承中斷,但後來藉著翻譯阿拉伯占星家保存的典籍,歐洲國家便得以繼續傳揚占星學。因為中世紀占星深受希臘占星與阿拉伯占星所影響,許多希臘占星典籍更是靠阿拉伯人的藏書與翻譯才得以保存下來,故中世紀占星學維持了希臘占星傳統並建立異於希臘時代的活潑論法,是屬於古典占星很重要的支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楓愛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